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部出台10条措施
作者:365bet网址 发布时间:2025-10-25 10:16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宋世英 为落实健康第一的健康教育,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水平,教育部近日印发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项措施》,根据中小学生呈现的特点和已知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出了以下工作步骤。 1、有效缓解学生考试、升学的焦虑。减少学生过多的作业负担,严格控制书面作业总量,严禁布置机械重复和作业惩罚,鼓励每周设立“无作业日”。规范考试管理,减少日常考试频次,适当设置考试难度,不按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巩固结合校外培训管理成果,继续严控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培训,规范非学科培训,加强学科隐形多元化培训的预防和管理。有序推进中考改革,加快扩大学校高中招生质量指标,开展均衡招生试点,缓解学生和家长接受高等教育的焦虑。全面实施《中小学安全与健康安全课程指南》,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综合教育技能活动,加强学生生命教育、青少年教育和失败学习,提高学生适应环境、调节情绪、应对压力等能力,增强心理韧性和心理免疫力。 2、全面落实不是“每天2小时的体育课”。全面推进中小学生每天体育综合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都能按规定上课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普遍开展“班赛”、“年级赛”等全天候体育竞赛,打造“加油的汗水”体育课。鼓励学校与社区合作开辟周边运动场地,为学生放学后进行体育锻炼提供空间。鼓励实施“课间15分钟”,扩大学生课间活动时间,培育课后体育服务项目,增加学生活动时间。开展健康学校建设试点,探索综合解决学生身心突出问题的有效机制和模式健康,如近视、肥胖、心理健康等。3.确保学生有充足的睡眠。通勤上课时间合理,学生无需提前到校参加课外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要保证学生有规定的午休时间。通过多种渠道普及科学睡眠知识,指导家长制定科学的作息时间和作息时间,教导学生养成睡眠卫生习惯,保证每天充足的睡眠时间。严格执行睡眠管理规定,坚决杜绝加班学习等违法行为,防止过度学业、无序竞争占用睡眠时间。将学生的睡眠状况纳入学生健康的身体监测以及教育和监测系统质量的评估。 4.培养学生健康的网络使用习惯。加强学生网络文学教育,培养学生网络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网络安全和网络法律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规范学生携带到校智能终端产品管理,严禁携带手机等电子产品进入教室。鼓励学生和家长共同努力“停止屏幕行动”,减少对互联网的过度依赖。会同有关部门压实网站平台管理职责,优化推荐机制算法,不向学生推送任何有害心理健康的信息,坚决防止“贩卖焦虑”“诱导卷入”等违法行为。继续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推广“未成年人模式”应用,加强对动漫、短视频、微短剧、网络综艺、网络游戏、网络游戏的管理。 文学等家庭“慈母”对左边的孩子们每年的健康状况和学习进步。能够“教心”,将心理健康内容有机融入学科教学,完善对心理行为识别和早期干预能力的教师教研体系,县级院校心理健康师资队伍配备。和“温馨宿舍”,加强集体教育,营造团结友爱的集体氛围。兴趣爱好,倡导“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社团”。对教师和工作人员负有责任,及时进行心理调节和情感关怀。鼓励有条件的社会力量和专业医疗机构为教师开展心理咨询培训提供支持。 9、培养健康的家庭亲子关系。支持学校继续加强“教学联盟”建设,密切合作在家校之间,每学期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课堂、家访、家长会等方式组织至少2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将心理健康作为教学内容,引导家长多陪伴、多关爱,着力培养孩子身心健康。加强对学生学习进度的监测和评价,定期向家长反馈,帮助家长及时了解情况,重点与留守儿童等困难儿童家庭进行沟通,共同提供关爱和保护。配合妇联、相关工委等部门,加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广泛开展基本健康知识和心理技能培训,提高家长心理健康素养,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环境。 10. 改善德帕健全精神协调和保障机制。依托有关单位建设市、县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做好恢复后的知识普及、业务指导、心理咨询、师资培训等工作,指导学校制定校园突发心理危机处置预案。充分发挥12355青少年服务台、12356心理援助热线作用。与民政、卫生、共青团少先队、妇联等合作,搭建心理社区服务平台,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志愿者等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麦科与宣传、卫生、科技协会等合作,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欣赏、心理问题的展示和识别,提高专业和技术水平。宣传引导科学性,为全社会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创造良好环境。 编辑:严哲川
电话
020-66888888